“车如流水马如龙,交通安全记心中。一慢二看三通过,平安无事乐无穷。”交通安全教育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,如何让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孩子们的直观认知?7月11日,锦绣翰林行知学堂的“小先生”韦佳怡通过一节别开生面的夜间交通安全课程,给出了生动答案。

课程伊始,韦佳怡通过两组夜间交通事故动态图,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夜间视线受阻对交通安全的威胁。“晚上走路时,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更容易被司机看到呢?”带着这个问题,课堂互动环节迅速点燃了孩子们的思考热情。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,“红色”“黄色”等亮色成为共识,但这只是课程的起点。
为了让学员们深入理解“可见性”背后的科学原理,学堂依托“七彩假期”公益项目提供的材料包,设计了极具参与感的“暗箱实验”。小学员们被分为4个小组,在“小先生”们的指导下动手组装实验箱——这个模拟夜间低光环境的装置,将成为检验“可见性”的关键道具。当孩子们依次将红、黄、蓝、黑等不同颜色的卡纸放入暗箱,原本认为“很醒目”的红色在模拟司机注意力分散的情境下,竟多次出现“视而不见”的情况,这一发现让不少孩子露出了惊讶的表情。

实验的转折点出现在反光条登场时。“小先生”们为每位学员分发反光条,指导他们小心翼翼地贴在卡纸上。当贴有反光条的卡片再次被放入暗箱,原本模糊的色块瞬间变得清晰亮眼,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“哇”的惊叹声。“原来小小的反光条这么厉害!”一位小学员举着自己的实验成果,兴奋地向同伴展示,真实的感官体验让“反光条能提升夜间可见性”的知识点变得触手可及。
课程尾声,“小先生”韦佳怡结合实验现象,系统讲解了夜间过马路“走斑马线”“穿亮色衣物”“佩戴反光标识”等安全要点,并通过情景问答强化记忆。“晚上和爸爸妈妈散步时,要提醒他们走在路灯亮的地方”,“书包上也可以贴反光条”,孩子们的发言逐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,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。

“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号上,必须让孩子们亲身感受、主动认知。”锦绣翰林行知学堂负责人刘灿表示,此次课程突破传统安全教育“说教式”模式,通过“观察—质疑—实验—结论”的完整探究过程,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,在真实体验中筑牢安全防线。
据了解,参与课程的20名小学员中,已有18人表示会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,并计划在自己的书包、衣物上加装反光条。这种“教育一个孩子,带动一个家庭,影响整个社会”的辐射效应,正是锦绣翰林行知学堂开展此次课程的深层期许。未来,学堂将持续创新教育形式,让安全理念真正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,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(英国威廉希尔公司:刘灿)